每次看到这个词,都会有种灵魂的震颤感。
不知道这个词最早是谁说的,但反复出现在了各类的著作中,比如托尔斯泰的。最近我读到这个词时,是来自罗振宇的《逻辑思维》,听说日本北野武有本书,就叫《向死而生》,还有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以及雅斯贝尔斯的《向死而在》。他们都在说生命的奥义,比如他们主张的:“把每天当作最后一天度过”,“以死为尺测量各种得失和价值轻重”,“用直面死的勇气填充生存意志的虚弱”……
在《逻辑思维》一书中提到:埃及所有东西,要不就是金字塔,要不就是神殿,总而言之都是死人住的东西。埃及古代人,就不觉得活着有什么重要的,这乱糟糟的世界有什么可活的。抓紧时间为死后攒点东西,比如现在赞点钱,赶紧找点人给自己做一个木乃伊。攒那笔钱,觉得这事太重要。然后上至法老,下至小民都觉得为死后的世界去营造一个天国。因为那个时间长嘛!这一世活不活就那么回事,可以潦草一点,既然潦草一点,所以当时所有活人的居室、宫殿、建筑物就都没有留下来。
感觉很可笑?我倒是挺震撼的。是啊,人活着的日子才有多长啊!?
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作为“生存者”的态度。我们现在的科学可以预估出人大致可以活多久,越来越昌明的医学还在不断延长着这个结果。但活的越久,并不一定活的就越有意义。王宝强的台词:“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情。”这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
这说的是一种责任感,“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度过”其实是说对自己每一天做的事情负责,这会产生强大的刺激的动力,就比如背水一战唤起的战斗力一样。相信很多人在很小的时候,都读到过背水一战的故事,那么其实说明在很小的教育中,我们是懂这个道理的。
我辈只是凡夫俗子,做不到像圣人、像先哲,又或者像以拯救人类为使命的超级英雄那样,但在“漫长的”活着的日子里,能够偶尔的提醒下自己这个道理,让自己“再坚持一下、再克制一下、再奋斗一下、再付出一下……”,那一定会换取更多的成就。至少做个负责任的人吧,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每一天,为自己而活,也为很多“别人”而活。
下午闲聊的时候,也聊过“责任”这个话题,“懒”、“拖延”、“钻空子”、“安于享受”……这些某种意义上都是不负责任的情形,如果这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还会这样么?当然,我说的这个其实是个很废的废话,这是你最后一天么?当然不是,所以你要浪费?
我见过工作中,很多混日子的人,也见过生活中,很多混日子的人。他们总是会忘掉他们做出的显性的、隐性的各种承诺,对老板、对家人、对朋友。他们总是钻各种“信任”的空子,或者挑战“爱的耐性”,然后让自己安生的渡过一天又一天。
可是,假如,明天你就要死了,那么你答应我的事情怎么办?我安排你的事情怎么办?你就那样死了,我还得关心你,关怀你的家人,对你表示同情,甚至还得给你找个借口:那事儿本来是可以完成的,但是他死了……然后最后,我还得去继承你的“遗志”,换句话说,给你擦屁股。
我还是强调我们只是凡夫俗子,不是圣人。我自己也会有时混日子,比如最近因为一些消极的心态影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的状态,都让我自己觉得自己有“混”的嫌疑,于是努力的调整着自己的心态。至少我知道,那些拖欠下来的东西,迟早还是要还回来的。所以最近在一边收拾心情,一边去追赶自己落下的进度……
那么我想,其实换而言之,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没有那么多使命,没有那么多需要承诺的事情,没有那么多“天将降大任”的小人物来说,我们可不可以做到,先把承诺负责任的兑现了之后,再混。
进而我又想,如果我不断的去负责,去好好的活,去少一点儿“混”,那么我离“大人物”会不会又近一些呢?这么想有些功利,但答案肯定是积极的。
因为我知道,能尽可能的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的人,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往大里说,这就是“向死而生”。再往更大里说,也许我死的时候,别人不会指着我说“这个人该死”吧。不要说,还有来世,那不是你,倘若就算有来世,那你还是得好好的活。
“向死”这种感悟,真的很震撼,除了谈“责任”外,带来的还有“勇气”、“不再虚伪”、“不再掩饰”、“不再逃避”等等,甚至还有“视过去的得失如浮云”的感受。在这之后,“而生”的时候,的确觉得事情简单了很多,人轻松了很多。那种感觉就像熬到凌晨四点写完一个PPT的一样,本来我可以拿N种借口去推诿。可是第二天,我真的很轻松,上班开车的路上还在窃喜。但假如,我推诿了,我的上班路上一定是各种不安和自责吧。
以上,乱七八糟的,是一点点对“向死而生”的领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