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

无冒犯之意,确实想表达自己的自得其乐。

最近和一个远方的朋友聊天,说我修炼的越来越好了。我笑着说,我哪儿有修炼啊,只不过一直再找好吃的好玩的,没工夫去操心不开心的事儿,人的状态比较好吧。的确,修炼是件及其刻意的事儿,我是不敢沾染的。

又聊起国庆计划,我说我静养7天,焚香、盘手串、看书、喝茶。。。这又勾起了一些有意思的话题:不闷么?不应该好好把握假期出去玩玩或者做点什么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么?我说我很想出去玩,但家里还有条老狗需要我照顾,哪儿哪儿都不让带狗,哪儿哪儿都人多

而其实我是很抵触“把握”这个词,我比较喜欢的是“无常”。无常才是乐趣,畏惧未知,迎接未知,充满迷惑。反而很多人或事物是不甘心被“把握”的,我和朋友讲,最近在看一本通篇再写“随”和“止”的书,说的就是任何人和事都有各自的状态,有时他们需要被你“把握”,他们会觉得爽,比如“安全感”;有时他们并不需要被你“把握”甚至抵触“把握”,他们会抵抗,以及你接受这种抵抗,他们才会觉得爽,就比如“安全距离”。如何判断各自的状态以及收放的时机呢?那其实就是要用到“随”和“止”。

随,不是随波逐流。止,也并非完全是止损。朋友说,那不就是“不争”?不,应该是知止而后安。或者说是顺势而为找到平衡吧。如行云流水,遇上险壑那就一跃湍流而下,激出百尺深潭;遇上顽石,那就拍打使其无锋,不阻行船;遇上层峦叠嶂,那就只好绕道而行,再流砥出一条九曲十八弯,成为佳话。

难么?难。如何不难?不钻牛角尖就好吧。。。摘一段对话:

大师:“先生为何无语?”

我:“心思也。”

大师:“心有何思?”

我:“忽而思人,忽而思物。”

大师:“人者,事也。物者,无也。先生心中惟事而已,不知何事?”

我:“谢大师提醒,但我却难以回答,事无头绪,亦无名称,其乱如麻。”

大师:“贫道认为,麻生于野,枝青叶翠,原本不乱。使其乱者,人也。伐枝去叶,又剥于取皮,浆之沤之,搅之缠之,安得不乱?”

我:“大师欲教我返朴归真?”

大师:“然也。”

我:“却何以致用?”

大师:“无用。”

我:“致用则致乱,莫非必然?安得其法,使之用而不乱?”

大师:“贫道不详其法。”

我:“大师尚且不详,似我等人夫复奈何?”

大师:“贫道不详,亦不惑,先生何惑之有?”

我:“正要请大师指点。”

大师:“事存于心则惑。”

我:“安得心中无事?”

大师:“无思则无事。”

我:“安得无思?”

大师:“是谓静。”

我:“安得其静?”

大师:“动也。”

所以,当朋友问我最近心态为何这么好,我确实也是说:动,找一个自己喜欢事儿,动起来。

终于到了说我最近“鱼之乐”的主题了——最近一脑袋扎到了文玩小件儿中,盘起了手串儿,焚起了炉香,摇起了扇子。。。。

买了不少东西,贵的贱的;但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磨掉了着急的性子,在选物、刷手串儿、挑配饰、攀比、学习。。。之中。人家说,盛世玩文玩。经历了好一阵子的头脑发热后,反而觉得是否盛世已经不那么重要,心态平和也不是吾辈所追求的,就是忽然觉得有窥见了一个新奇的世界。

比如松石,为何会随着把玩,颜色会变深?金刚菩提,为何会挂瓷上色包浆?一把竹扇,什么叫排口,什么叫18方,什么叫和尚头?甚至各类文人才俊为何会热衷这些物件儿……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很多好玩的故事。让人神往。

还有个小段子,买松石的时候跟老板聊起南红做配饰,老板说:还是买松石吧,你看古代,皇家的东西上面都用松石,南红以及其他玛瑙啥的不是不用,而是不贵气儿,都是穷人家用的。。。我把这段子跟同事一讲,同事反驳说:南红是93年才开采的,以前肯定没有啦,那个老板忽悠你的。你看,似乎都在理儿,但是仔细一查,才发现原来南红分保山凉山以及现在的瓦西什么的,保山南红的开采历史及其悠久,凉山的确实是新一代开采……回味上述的段子,确实颇有趣味儿。

当然了,家里现在堆了好多手串儿啊、核桃、葫芦、扇子、香炉、松石、蜜蜡、茶壶……有好的,有坏的,有大价钱的,有图便宜的。。。甚至说都有点儿把玩不过来,按照家里老辈儿的话,我都有点玩物丧志了。可是,“志”又是什么呢?

我现在可以如数家珍的道出这些小宝贝儿的来龙去脉,可以讲出很多欣赏这类物件儿的规矩、制式、礼仪,也结交了一些朋友、藏家、雕刻师、好卖家。再不济。。我还养成了勤洗手的好习惯——把玩都是要上手干净的。每天焚香喝茶刷串儿,遛狗时摇着扇子,内心何其自在。也会在网上看不少相关的文章,关注三五个涨姿势的公众号,看到有意思的故事或知识就摘录下来,形成积累的习惯。遇到文辞精美的章句时,还恨不得附和几笔,不亦乐乎。

我想这就是状态好的原因吧,虽然我觉得还是有些拘泥于形迹,或者说,这还是需要“修炼”吧。

再再再回到最初的起首: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其实也是充满意味的一个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文出自《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以上,如何,深思之,是否乐趣无处不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