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腾讯与原教旨用户主义

【转载】腾讯与原教旨用户主义
原文地址:http://user.qzone.qq.com/75658/blog/1300351060

        腾讯产品的口碑近几年逐渐改观,这跟腾讯不断强调用户价值和关注用户体验有很大关系,同时也时常被业内评论太务实,太土,没有理想,不够浪漫。对用户的过分关注的同时又缺乏内在动力的引导,有可能会落入原教旨用户主义的境地,把自己牢牢绑定在IM和SNS领域,而且几乎注定它要成为大但不伟大的公司。
        在互联网行业上升时期,用户需求旺盛而明确,用户需求驱动产品研发是一个最佳策略。腾讯趁势在圈到一大批用户的同时,在适当的时机通过虚拟物品的方式,为IM找到商业模式。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IM在本质上是和email一样的沟通工具,没有人为Email找到商业模式,但腾讯却把同为沟通工具的IM变成了一桩生意,而且是一桩大生意。IM本质是通过互联网构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这种对“人”的关注,是直到web2.0的概念被厘清之后,才被大家意识到。我们当然可以把QQ show,Qzone等业务看作QQ SNS(好友列表就是这个关系的具象表现)的一个一个应用(Qzone的平台化也是web2.0和facebook崛起之后的事情了)。把QQ称为全球SNS的鼻祖,从产品层面来讲倒也不为过。
        对用户的关注,自然就会将产品的注意力放在了“人”的身上。在IM和SNS的领域,腾讯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包括在游戏领域也同样,这些领域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是对人的处理,凭借的是对用户心理的把握,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孜孜不倦的运营。而互联网的其他领域则有些不同。“搜索”处理信息,基本上是个技术活;”电商”的本质是把交易数字化,基本上是做生意;”媒体”讲究的是内容和观点,基本上靠运营和编辑;腾讯在这些领域虽然都有建树,但都不领先。从这个角度看,说腾讯垄断确实冤枉。腾讯善于处理“人”,把握人的心理,而虚拟经济讲究的就是这个。这是腾讯这种关注用户的基因,积极的看,会强化在IM以及SNS领域的成就,消极的看,这种基因有可能阻碍SNS自身的演进,不过好在有facebook在前面开路;其次,把这种思路用在搜索,电商领域则有可能付出很大代价。
        “用户主义”,简而言之就是听用户的。在用户需求旺盛的上升时期,这种方式是明确而有效的。当市场大环境和公司发展经过了急速上升的时期,进入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平台时期,用户需求变得模糊。产品发展发展何去何从,就变得有点无从下手了。从用户角度看,5年前的QQ客户端和现在相比,除了各种钻层出不穷之外,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这是否意味着这种针对个人用户的增值服务商业模式在被不断的复制,而产品没有什么变化。
        “用户导向””关注用户需求“”顾客就是上帝“云云被无数商业机构的奉为最高准则。然而,这种原则在全球顶尖的互联网公司里面,貌似并不太成立。福特的”马车和汽车“的传说,乔布斯的偏执,被激烈反对的facebook news feed,Google的不作恶和出走天朝的背影,大有站着把钱挣了的架势,这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段子或者事实,包括圈内关于要不要听用户的之类的讨论,也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无论是所谓的”关注“还是”挖掘“用户需求,它成立的前提是需求已经在那儿。怎么知道有这种需求,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前面有先行者。
        苹果和google则不同。
        Apple总是能够引导人的需求。在它的东西出来之前,人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那玩意,一旦发布,人们除了惊叹,还大有一种谁用谁知道的意味。虽然苹果的产品是属于电子消费品,然而他的产业链条中还整合了唱片公司,运营商,出版商,开发者等诸多环节。而腾讯商业模式的链条是简单且封闭,基本上只有”我”和”最终用户“。乔布斯是个天才,天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需要方法论的,别人从天才的身上提炼的方法论通常都是不靠谱的。不过从现象上看,苹果的产品的确总是走在用户需求的前面的。Google是科学主义的,相信的是算法和数据,一切都源自于了解和改造世界的内动力,其实这是科学家的气质,不过刚好这些科学家又是生意人。同时,也是因为这种对关注信息多过关注人的气质,决定了他们搞不出来一流的SNS服务,无论是orkut,buzz以及google profile都是不温不火,而他们总能搞出强大无比的用于改造数字世界的工具类产品。这样看来,Apple和Google的哲学中,不只是关注用户需求这么简单,他们的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含有向人性探索(本文中的“人”是一个群体的社会概念,“用户”则更多表示是单个自然人的概念)和关注外部世界的成分。
        腾讯对用户的强烈关注以及对用户资源和关系链的强烈敏感,有些时候就变成了带有原教旨味道的用户主义—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用户。腾讯在3Q大战中的表现惹来颇多非议,原因就在于此。看似是把决定权交给了用户,实际上是胁迫了用户。我猜这并不是腾讯的本意,不过是他近乎本能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腾讯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服务到底对用户有多重要,或许听起来有点怪。打个比方,就跟两口子过日子一样,你完全听你老婆的,不见得就是爱她,有可能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有时候你媳妇就是需要你站出来,带领她。也就是说产品和用户之间应该是有深层的互动关系的,不只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响应。要做到这一点,全部心思集中到用户身上,其实是不行的,必然要有超乎”我“以及”用户“这个封闭系统之外的其他因素的介入。
        “开放”貌似是解决这种困境的关键所在,然而”开放“就和”收缩“一样,都是一种策略。能够把”开放“的策略坚定地走下去,只是告诉自己开放是大势所趋是不够的,还是需要有个愿景作为内动力激励和引导自己。有了这个东西,才能够指导如何开放?什么是可以开放的?什么是不能开放的?这种内在的东西,不是靠用研和专家诊断能够得到的。腾讯的愿景“做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就已经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封闭系统中了,这个愿景就是被别人的”尊敬观”所驱动。
        所谓“大”是指规模,“伟”是一种领袖气质。找不到这种内动力,腾讯就会是一个大但不伟大的公司。至于是否受人尊敬?有谁知道中国人尊敬过什么!